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和文化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視察調(diào)研中經(jīng)常打卡博物館,察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和展品,對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不斷作出重要部署。他多次強調(diào),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8月8日起,央視新聞頻道特別推出《暑期走進博物館》系列報道,首期將鏡頭對準了位于鄭州的黃河博物館。
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孕育著人類文明,記錄著人與自然共生的故事。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黃河博物館成立于1955年,是我國最早建設(shè)的河流博物館。一走進黃河博物館的大門,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巨幅的壺口瀑布彩繪,奔騰不息的黃河水象征著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奮發(fā)向上的民族精神。
黃河寧,天下平,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就是一部治國史。黃河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主題,通過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等6個展區(qū),生動展示了自然黃河、人文黃河、歷史治河、當代治河、新時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治河理念與實踐等內(nèi)容。
時下正值暑期,不少老師和家長帶著孩子們來參觀,孩子們仔細聽講解,還不時地停下來做筆記。通過多媒體機,孩子們能看到大禹治水等與黃河治理有關(guān)的人物和故事。“今天參觀黃河歷史博物館了解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帶著很多兄弟一起去黃河,他三過家門而不進,他的精神打動了我?!泵鎸ρ胍曈浾叩牟稍L,鄭州市文化路小學翰林校區(qū)學生王子睿談了自己的參觀感受。
據(jù)黃河博物館館長王建平介紹,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黃河博物館已經(jīng)成為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開展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提高防汛抗災(zāi)意識、培植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場所。他希望觀眾通過黃河博物館,能了解黃河的自然、文化以及治理的過程。
為了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寓教于樂,黃河博物館在暑期組織了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從歷史、地理和藝術(shù)等多方面了解黃河文化。
鄭州市中原區(qū)外國語小學學生李婉嫣畫的陶瓷紋有蝸牛線、三角形,還有一些波浪紋?!斑@些都是我參觀黃河博物館時看到一些瓷器上面的紋飾,還有我自己發(fā)揮想象的一些紋飾。”鄭州市緯五路第一小學學生王子銘在拼黃河水利工程圖。“我從小生活在黃河邊,黃河給我們帶來很多資源,很多樂趣,我們要保護它,愛護它。我覺得住在黃河邊很快樂。”在拼圖游戲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黃河的形狀,也學習到了黃河流域的地理知識。
鄭州市青少年宮老師馮麗娜說,鄭州人是吃著黃河水長大的,從感受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過程中,讓孩子邊學邊玩、有所收獲,對傳統(tǒng)文化以及黃河文化、黃河文明、黃河精神有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要讓孩子們從故事中、從課本中、從博物館的參觀中,學習到黃河的歷史、了解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傳承黃河精神,讓黃河文化“活”起來。
央視還采訪報道了黃河博物館工作人員張衛(wèi)軍一家三代接力為黃河工作、傳承“黃河精神”的感人故事。
張衛(wèi)軍已經(jīng)在黃河博物館工作了近20年,對于展廳內(nèi)的每件展品他都十分熟悉。從小在黃河邊長大的他,深知黃河在他們家的分量。
張衛(wèi)軍的父親張俊德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第一代工作人員,為黃河防汛工作奉獻了一生。如今,張衛(wèi)軍86歲的老母親談起老伴兒當年奮斗在防汛一線的事情,仍然記憶猶新。她說,1958年,張俊德在故縣水庫參加防汛,三天三夜沒回家,家人也不知道他去哪兒了。后來才知道他在參加防汛。張俊德去世后,家人將他葬在黃河紀念公園,讓他可以天天看著黃河。
如今張衛(wèi)軍年齡也大了,下一代的“小黃河”也起來了。他們家的第三代中,他的兩個外甥和一個侄子都在從事治理黃河的工作。他的外甥李程是花園口水文站的一名水文測驗員,2006年從北京復員回家后也進入了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在最艱苦的水文站一干就是14年。“我的姥爺、媽媽、爸爸全都是干水文工作的,我受他們的影響比較大?!被貞浧鹨呀?jīng)去世的父親,李程哽咽了,他說自己終于理解了汛期經(jīng)常不回家的父親。“現(xiàn)在我的孩子才四歲多。一到汛期,我基本上也是天天不能回家。想想父母說的話,還是選擇留在黃河邊?!?/span>
生活在黃河沿岸的華夏兒女,世世代代為治理黃河、保護黃河而奮斗不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黃河一定會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